子平八字指南
陳滼
不少人學八字學了很多年,拿起八字來看還感到很難。
原因是什麼呢?
一般都路走錯了,越走越離目標越遠;有些人路是走對了,又不能走到底,半途而廢了。理通了,路對了就通了,八字也就通了。
學八字,先得把理弄清楚。
這個理,沒有什麼神秘的,就是自然事物的理、人跟人交往的理。
通了理,就會找象了,也會解象了,知道怎麼把干支生剋變成生活的現實。
還能從一個點一個點的象,推出曲折斷的事情發展過程。
國家的權最大、錢最多,從這裡你就明白為什麼月令在推八字的時候是"真神"了。
警察局抓一個小賊很容易,但抓一群大賊就麻煩了,甚至還可能讓賊給打了.從這裡你就明白為什麼一個食神制不住兩個七殺了。
戰爭一起,無論是正義一方,還是非正義方,都會死很多人.壞很多物,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什麼不論是好運還是壞運,只要有兩雄相爭就要發生大災了人有慾望才能生存和發展,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什麼食傷弱的人懶散不求上進了。
人有壓力才會動,不把壓力放在心上,沒心沒肺的人,就不會努力進取,就沒事業。
從這裡,你就明白官殺太弱的人為什麼混得差了.越敢冒險越有大成功,越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越能成就大事業。
從這裡,你就明白大人物的命里為什麼殺梟傷刃和刑衝破害多了。
水是冷的,火是熱的,從這裡你就明白為什麼命裡頭火弱的人安靜甚至懶惰.火旺的人為什麼急躁好動了。
金水傷官,水都凍住了,傷官的性子使不出來。
金寒水冷喜歡火官星,火來了,水就化了,傷官的性子就要顯露了。
從這裡,你就白為什麼有些女子好招惹男人,但男人來親近她,她又不願意了。
天有點冷,但還有點熱氣,人還能適應,安安穩穩。
天很冷,水都凍住了,突然來了幾十度的高溫,人就躁熱難當,心裡發癢,水也就咕嚕咕嚕地沸騰了。
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什麼命中水旺無火的女子卻容易情感出軌了 歲運甚至流月流日見火都足以讓水開鍋!
陽剛,陰柔;陽大,陰小;陽進,陰退。
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什麼陽日干和八字裡陽氣多的人好動好爭,就明白為什麼有些女人男性化,有些男人女性化了。
丙火是熱氣,辛金是玻璃,是寒氣,看看熱氣遇到冷玻璃就凝成水珠,你就知道丙辛為什麼合水了。
太陽是丙火,鋤頭是庚金,看看太陽能把鋤頭曬鈍了,你就知道丙火克庚金是怎麼回是了。
太陽是丙火,鐵是庚金,陽光化不了鐵,你就更知道丙火克庚金是怎麼回事了。
丁火小,但炭火也小,藍汪汪的小火能把鐵給化了,從這裡,你就知道為什麼丁火能煅庚金了.冬水的嫩芽,氣溫不能太高,太高的話嫩芽長太快,一陣寒流就全給凍死了。
從這裡,你就知道剋為什麼有時候也是吉利的了。樹根鏟斷了,樹越大干得越快,從這裡你就明白為什麼傷官食神太旺也是災了。
辰是水缸,卯木是樹根,缸破了水滲出來澆了樹,樹就更壯了。從這裡你就知道卯辰穿
為什麼是吉了。
水缸是蓄水,備不時之需的,慢慢地用還好,水缸漏了,水一子全滲到地下去了,樹根只能一時得以吸水,以後就吸不到了,從這裡,你就知道卯辰穿為什麼是兇了。
卯是車,辰是路,車能行走在路上;但路太顛了,車也會壞的。從這裡,你就更明白卯辰害是怎麼回事了。
聽他人指揮,不如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心裡舒服。
從這裡,你就知道為什麼有官殺有食傷,要使食傷了。
我行我素的人,賺不到錢;受點委屈,有財有權。從這裡,你就知道為什麼官星比傷官好了。
濕泥沒法蓋房子,做成坯,用火一燒,成了磚,就可以蓋房子,成有用的東西了,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什麼火土相均能富貴了無論是鐵,是金,是銀,都是金屬,都值錢。
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什麼“庚辛是天地間之真金" ,就明白金無論是什麼十神都可以代表錢財了。
女人要溫柔,無論長得好壞,無論事業如何,脾氣太大了人人不喜歡,男的也不願久挨在邊上了。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什麼"女命傷官福不真"了。
越好吃懶做的人越沒原則,只要給吃給穿給錢花,隨你怎麼樣都行。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什麼女人食神重容易成娼妓二奶的原因了。
穿著好衣服的一般不窮,破衣羅嗦的不會是當官的。
正財正官正印透幹,或是木火交輝、金白水清、火土相照,這些都是好衣裳,不富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。
天干上傷官見官、梟印奪食、陽刃奪財,從眉毛眼睛你
就看出這傢伙不是好人。
旺相就是處在好運上,好運上的人忘乎所以,狂傲,好動好想。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
什麼日主旺相的人有信心.有能力,就明白為什麼日主弱的人小心謹慎了。
羊刃就是一把刀,放在鞘裡不傷人。被人拿在手裡,動了就要傷人。從這裡,你就明白
為什麼"羊刃衝合歲君,悖然禍至。”了。羊刃動,但是力量小,災就小,比如庚金酉刃動,好多戌來穿害它,酉這個真刀子就鈍了。
這就是為什麼陽刃冲合歲君卻沒有大災了。
偏印就是不走正道,亂想亂做。從這裡,你就明白為什麼歲運逢梟神就忙活,就想干點
事、動一動了。
丙辛合,內強辛弱,內尅辛;再來一個丙,都要合辛,爭合反而不傷辛,都想跟辛好,討好辛都來不及,誰還會傷害它呢?
八字是個實在的學問,占卜人的書也講得很實在,多看古人的書及多悟,你的八字就學成了。
本文原著: 陳滼老師